乐鱼买球官网_乐鱼玩球app
蒸汽移动式上门洗车机生产厂家

您当前位置:首页 > 乐鱼买球/案例

网络文明•传承抚宁励志奋斗故事:“党让干啥就干啥”--官庄村原大队党支部书记、原抚宁县革委会副主…

时间: 2024-07-18 21:19:58 |   作者: 乐鱼买球/案例

  1966年2月,抚宁县委向唐山地委提交了《关于在全县开展学习官庄大队党支部书记秦庆昌的报告》,经过地委批准后,向全县发出了向秦庆昌学习的号召。报告称:秦庆昌“一贯听党的话,听毛主席的话,站稳无产阶级立场,坚持社会主义方向;大公无私,热爱集体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;敢于斗争,敢于胜利,有征服自然、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,并且已经领导群众在生产斗争中取得了巨大胜利”“秦庆昌同志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一名闯将”。尽管时间过去了五十多年,世间万物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但是从今天来看,秦庆昌的优良品格并没有过时:他忠于党,党让干啥就干啥,热爱集体,关心群众;他忠于职守,干一行,爱一行,钻一行,很快成为行家里手;他心中始终装着群众、想着集体,生活简朴,勤俭持家,兴办集体事业,改善群众生活;他严格要求自己,两袖清风,一尘不染,深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。1963--1965年四清运动期间,官庄就成为唐山地委马力的“四清”试点村。从1964年到1999年三十多年的时间里,官庄始终是抚宁县的一面红旗,秦庆昌始终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中的优秀代表,在他的身上有许许多多的闪光点可以让我们深入挖掘,更可以让我们继承和发扬。

  官庄村位于留守营镇南部平原地区,是抚宁区的一个人口大村,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(1368--1398年)。村名的来历有些蹊跷,1983年《抚宁县地名志》上说是官姓人氏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来的,但我觉得这种观点不切合实际。明朝初年,朝廷大搞土地集中,出现了大批“皇庄”“官庄”。抚宁县这个“官庄”地处沿海地区,应该是朝廷用来晒盐制盐的地方,属于惠民盐场。历史上有“秃尾巴老李”的传说。相传,秃尾巴老李的母亲生下一条小蛇,不忍丢弃,放到水中蓄养,逐渐长大。每天晚上回家吃奶,母亲都吓个半死。他姥爷心疼闺女,想把他吓唬走,就暗藏利刃,于秃尾巴老李回家吃奶时吓唬他,哪成想把秃尾巴老李的尾巴给砍断了。秃尾巴老李逃到村北空地,疼痛难忍,翻腾打滚,削出一个大坑叫“磨磨坑”。后来他逃到小河峪龙潭修炼,终于得道成仙。每逢大旱之年,官庄人到会到小河峪龙潭祈雨,据传每次去时都是烈日炎炎,回来时都是大雨滂沱。因为秃尾巴老李感念官庄人的养育之恩,凡是官庄人前来求雨,无不灵验。今天龙潭上方的龙王庙还有两块祈雨灵应碑,康熙年间《抚宁县志》还有康熙十一年知县谭琳到龙潭祈雨显灵的记载呢!后来秃尾巴老李感觉到此地空间太狭小,无法施展自己的能耐,就顺水到海,游到黑龙江,战败了祸害民众的白龙,从此黑龙江一带风调雨顺,物阜民丰。

  官庄村总面积6155亩,其中耕地4744亩,人居面积1200亩,企业占地140亩,其他占地71亩。全村有1100户,3120人,其中农业人口2884人。

  秦庆昌,1932年6月8日出生,1961年加入中国,1964年至1999年担任官庄大队(村)党支部书记,1970年10月至1979年4月任抚宁县委常委,1974年12月至1980年3月任抚宁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。

  官庄村地处南部平原,低洼易涝地较多,粮食亩产大约200斤左右。在回村之初,秦庆昌提出把低洼地改造成稻田的设想,得到大队党支部和干部群众的赞同。他从唐山买来7台报废的立式柴油机,经过维修组装成可用的4台。在村东蛤蟆港水坑挖两眼水井,安装水泵。在二队、三队、四队的低洼地里修水渠,划出100亩,试种水稻,获得成功。第一年亩产就达到300--400斤。

  1964年夏季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以后,修建了两条大渠,引洋河水库的水种植水稻,扩大了水稻种植培养面积。在村北和村西修建了两个机灌、电灌站,架设了高压线,把电力引到村里,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灯,接通了有线广播。

  1965年春,在村北开挖水渠,水田达到300亩,1800多亩旱田改成水浇地,实行玉米、小麦两茬种植,亩产超过千斤。

  1966年官庄粮食获得大丰收,超额完成国家征购计划,社员口粮每人420斤大米,劳动日值达到1.5元,这在当时是非常轰动的,也令人向往。官庄一下子成为抚宁县最富裕的村。

  秦庆昌很看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,增加集体积累,改善社员群众的生活。1964年以后,先后购买了手扶拖拉机、四轮拖拉机、小麦播种机、双铧犁等农机具,非常大程度上减轻了社员的劳动强度。1965年秋,又办起了机米厂、草绳厂等,收购当地的稻草,加工成草绳,卖给秦皇岛耐火砖厂、耀华玻璃厂,不仅解决了稻草的销路,还增加了集体收入。

  1984年兴建了两个砖厂,每年净利润可达60万元。大队购买了东方红55拖拉机、旋耕犁等农业机械,免费为群众耕地。每年拿出30万元,为群众缴纳农业税和三提五统费用。

  1986年大队又建起了食品厂、饮料厂,使村集体资产达到300万元。1994年,食品厂、饮料厂先后停产。两个砖厂也承包给个人经营(2015年根据上级政策,砖厂取缔)。

  秦庆昌还注意群众居住环境的改善。1964年官庄有450户,1300口人,住房结构都是土木结构的平房,墙外青砖、石头,内用土坯,房顶是土质的,表层用河泥抹平。一到雨季就漏雨,外边下雨屋内流。每个院居住着三四户,多的达七八户,没有独立院落,居住条件狭小拥挤。

  1975年,官庄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后,由村里统一规划,计划建设二层楼房,每家每户都是独门独院。1976年第一栋楼房开始动工,社员们白天参加生产,晚上到工地义务劳动,到当年7月第一栋楼房基本竣工。但是7月28日大地震时受到了严重的破坏。1977年,鉴于唐山大地震的教训,将二层楼房改为平房,重新规划,分为三间、五间两种,每栋二十间,建成一栋就搬进去一栋。到1983年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后,新农村建设就停止了,全村大多数户都搬进了新民居。

  1979年,组织上根据上级有关政策,准备把“工分加补贴”的秦庆昌转为“国家干部”,端上“铁饭碗”“吃皇粮”。县委领导征求他本人的意见时,秦庆昌说:“官庄还没有建设好,我决心在大队继续干下去!”谢绝了组织上的好意。1980年1月2日《人民日报》以《“泥饭碗”书记》为题进行了报道。

  秦庆昌在长期的工作中始终是个领军人物,获得了许多的荣誉,但是由于保管不善,许多证书都丢失了。

  1966年9月30日下午,在人民大会堂,秦庆昌荣幸地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七周年招待会,登上观礼台,接受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同志的亲切接见。

  渤海公社官庄大队,从1963年开始把3100亩洼地变成稻田,使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,亩产量由1962年的200斤左右增加到1965年的600多斤。1965年,这个大队交售给国家的稻谷就达100多万斤,比上一年增加30多万斤,使这个老落后队一跃为全县的先进单位。

  秦庆昌是在党和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一名员。“听毛主席的话,党让干啥就干啥,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。”这就是秦庆昌的行动准则。在工厂期间,他几次被评为劳动模范;党号召大办农业,动员职工上山下乡,他积极做出响应,决心回到农业生产第一线。

  秦庆昌,1966年时34岁,个不高,精瘦脸,言语不多,心里有数,想不成熟的事不说;想好了只要是对群众有利,就坚决去办。他从入党的那一天起,就树立起革命的人生观。他常说:“听毛主席的话,党让干啥就干啥。

  秦庆昌出生在一个秦皇岛海港工人家庭,父亲长年累月在海港作工,一家人却不得温饱。父亲死后,生活更没着落,母亲忍痛把七岁的秦庆昌送给抚宁县官庄一个穷人家做了养子。不久,母亲也死了。秦庆昌跟着养父,还是苦熬岁月。1948年11月抚宁解放后,分得了土地,日子才逐渐好起来。

  1958年,秦庆昌到唐山市机械厂学钳工,以后调到唐山铜、铝厂学铜、铝冶炼,他当过生产小组长和值班长,曾经先后被评为厂级和市级劳动模范。1961年,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。1963年春,党中央号召大办农业,工厂领导动员职工山下乡, 支援农业生产,他怀着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梦想,毅然回到了官庄村,把全部精力放在改洼地、钻机器上。

  官庄的土地,大部分是低洼港地,“下雨水不走,五谷不到头”。老人们面对这个“不到头”,不知愁了多少代。难道真的叫它永远不到头吗?秦庆昌心里想:“不,邻村大片大片的洼地都变成稻田,变成了米仓。他们能,咱们不可以?”秦庆昌暗暗下了决心。

  秦庆昌一回村,支部书记李会成就说:“你回来太好了,咱们正想种水稻,有你就多了一份力量,你就帮助张啰张啰吧!”秦庆昌心里很高兴:“好,我一定尽着力干!”

  这一年,支部决定让一、二、三四队在村东北的“蛤蟆港”开160亩稻田。秦庆昌家在四队,四队也决定让秦庆昌管理稻田,他更高兴了。稻田的一切准备工作很快就绪了。但是,从灌水开始,一连串的困难出现了。扬水需用机器,自己不懂机器;正在插秧灌水的紧张季节,又遇到了严重的春旱。因为他们这160亩稻田没有纳入水利站的灌溉计划,上游不给水,稻苗又黄又弱;偏巧,在这样一个时间段,机器又坏了,人们议论纷纷。

  各方面的批评、指责、刁难,看水小组有的人动摇了,说:“干啥不是干?不蹩这个气!”但秦庆昌没灰心,坚持试验,成功了。

  秦庆昌想:今年种水稻这是第一炮,头一炮打不响,今后种水稻就更不好办了。无论如何得坚持到底!他耐心地说服大家,队长们也很支持他,他和看水小组的社员共同想办法,水不够,就从附近一个水坑里引水;机器没有修好,在秦庆昌的提议下,他们就用水斗子淘水灌稻田;机器修好后,他们又主动找朱建坨大队支援,利用朱建坨用水休息时间,抽水灌溉。为了主动跟上游搞好关系,秦庆昌把大队补助自己的麦子轧成面,蒸了馒头,跟上游看水的人一起去吃。上游的人们看了他们这种一心一意为集体的精神,很受感动,也尽量把水让给他们一些。

  就这样,秦庆昌和看水小组的姚万昌、郑平、安喜等,不管风里雨里,日日夜夜守在机器棚,战胜了风、雨、雹、旱困难。到秋风吹来的时候,“蛤蟆港”滚动着一片金黄色的稻浪,官庄水稻试验成功了,平均亩产达到400斤。

  1964年,全大队决定把稻田扩大到1800亩,这个鼓舞人心的计划,正合乎秦庆昌的想法。

  扩大稻田,水的问题上级帮助解决了,机器便成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。支部决定叫秦庆昌管机器。

  1963年,看水小组由四人组成,秦庆昌担任小组长,刘××懂技术,管开机器,但他私心很重,认为自身会技术,非自己不可,总想拿一把。有一次给二队浇水,刘××开开机器就溜溜达达,啥也不管,社员给他提了意见,他就把机器摔了,气冲冲地说:“不给你们开了!”秦庆昌想批评刘××两句,又怕人家摔耙子,只好哄着来。秦庆昌想学学开机器,刘××说:“你摆弄坏了谁负责任?”所有这些都给了秦庆昌深刻的教育,他想:农村多么需要德才兼备的技术人才啊!品德优秀的人不掌握机器,不做机器的主人,怎么能够搞好生产呢?于是,他蹩着一肚子气决心学技术,钻研机器,他看见机器就学,看见旧机器就想修理,看见坏机器就心痛。他在大队党支部的支持下,很快懂得了机器的性能,初步掌握了开机器的技术。

  为了扩大稻田,新的困难又摆在面前。县水利部门拨来三台80马力的残缺不全的旧柴油机。秦庆昌带领在水库开过机器的姚万昌到水利站一看,姚万昌就说:“这么个大机器连看都没看着过!”机器是旧的,不修不能用,自己不懂,姚万昌又没见过,这怎么办?他想:“我学炼铜的时候,人家讲公式听不懂,就凭眼睛看炉子,把炼铜学会了。机器能拆开,就不愁修不好。”于是,他说:“先拆开看看,要是能用,拉回去咱们修。”水利站的同志看这两个小伙子真要动大机器, 怀疑地问:“你们能修好啊?”“试试看!”秦庆昌坚定地回答。

  修机器的第一个难题是没有套管“搬子”。没有这种搬子机器就打不开。秦庆昌想:党和毛主席不经常教导我们要奋发图强、自力更生嘛!还能是让一个“搬子”难住!他找到会小炉匠手艺的社员张书全商量,张书全非常支持他。秦庆昌说:“你掌钳子,我抡大锤,咱们打一个。”他们生起小烘炉,制出“土搬子”,一试成功了。

  没有图纸照什么安装呀?第二个难题又来了。秦庆昌想:图纸是人画的,机器是人作的,没有图纸就凭眼睛和脑袋。拆一件,记一件,按次序摆开,整整摆了三间房,人们看了满屋地下摆了这么多大大小小的机器零件,都替他们发愁。

  为了保证安装,秦庆昌吃饭、走路都在琢磨,把机器的“五脏六腑”都了如指掌了。

  机器修好了,动力机解决了,可是水泵不能配套。动力机是皮带轮,进口水泵是齿轮,又不懂外文,对水泵的性能毫不了解,问水利站的技术员,他们也不知道。但是,这并没有难住秦庆昌,他和姚万昌精心琢磨这台水泵,经过反复分析,他们决定改装皮带轮。可是,要改装,必须计算出两个机器的转数比例,怎么计算呢?用复杂的数学计算没有人会,请技术员又不好找,而且时间不容人。秦庆昌想:“计算都离不了尺量,咱们用麻绳量着找比例。”他找来了纳鞋底的麻绳,把机器轮子一个一个量过来,再一个一个加以比较,找出了比例,再按三个比例做了三个轮,在水泵的齿轮上钻了四个眼,把轮子安上去,一试车,第一次不行,再试第二次,成功了!

  群众盼稻田,盼秦庆昌赶快把机器修好。秦庆昌他们每修好一个零件,群众就增添一分欢喜。一天,稻田里的人群正在盼机器,盼送水,只听有人猛地一喊:“谁的鞋?叫水漂走了!”原来机器试车,往稻田里送水了!田野一片欢笑,众口称赏秦庆昌是改稻田的关键人物,应给秦庆昌记一大功。

  秦庆昌一心一意为集体,受到了群众的拥护。1964年6月,党支部选举的时候,他被选为支部书记。当支部书记以后,集体的事情他想的就更多、更远了。

  秋收将近,群众看着1800亩稻田喜出望外,一个问题却翻在秦庆昌心头:这么多稻田,收几十万斤稻谷,要用人工打,得打到春节以后啊!怎么办?两台汽油机收拾收拾虽能用,但打稻动力仍感不足。他到处想办法,听说昌黎物资局有7.5马力的废煤汽机,就同其他干部到昌黎去买,在买这些机器的时候,物资局的同志奇怪了,准备送工厂炼铁的旧机器,这小伙子买这有啥用?他说:“这些旧机器每台才120元,修理修理还能用,国家财产少受损失,队下又减少了开支。”一下子把19台全部买来了。经过修理,装成18台,解决了打稻子的问题。

  在秦庆昌的心里,只有集体的利益,从不考虑个人得失。1963年冬天,大队派秦庆昌和一社员去沈阳买磨米机。从家走的时候,天还不太冷,他们俩穿的绒衣绒裤。不料,到沈阳一下车,正下小清雪,冻得他俩直打哆嗦,上牙磕打下牙。这社员想:应该赶紧吃点饭,找个旅馆住下,暖和暖和,再去买机器。此刻,秦庆昌却说:“咱们先喝两碗白开水暖和暖和,再去买机器。”这社员看到秦庆昌是那么坚定,很受感动,愉快地听从了秦庆昌的线年春天,坟坨大队的柴油机坏了,到处请人修理也没修理好,县水利科请秦庆昌去给修修。他们一看,这机器确实不好修,需要费很多工,同伴灵机一动,跟秦庆昌说:“咱俩把它包下来吧,修完了一个人闹个十元八元的!”秦庆昌立刻反驳说:“那可不行,领导是让咱们支援人家来的,给不给报酬,给多少报酬,这是领导的事情,咱不考虑这个。再说即便给报酬,也得交公,咱可不能从中取利!”同伴觉得很对,就和秦庆昌一起,把机器修理好了。

  官庄大队有个机米厂,这里的人员有的自私自利思想非常严重。有的人总想从厂子里占点便宜,秦庆昌在厂子里负责的时候,一丝不苟,两袖清风。有的人就把他看成是眼中钉,管他叫“阎王爷”。秦庆昌当了支部书记,离开厂子以后,一直放心不下。一天,秦庆昌找到在机米厂工作的王歧,问:“厂子里这几天没闹事啊?”王歧慌忙地说。“没有、没有、没有!”秦庆昌早就摸透了王歧的脾气,凡事越说三声“没有”的时候,准是有问题,便进一步追问:“快说了吧,还没有呢!”王歧终于说了。原来,在秦庆昌离开厂子不久,厂内的几个人就偷盗了一麻袋给国家加工的粘秫米,准备私分了,拿到自由市场上卖给包粽子的。经过调查了解属实以后,秦庆昌马上给他们开了会,说明维护国家利益的重大意义,对他们这种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批评。偷米的人都痛悔做了错事,把米又如数拿了回来,表示以后决不再犯。

  秦庆昌不仅注意工作、生产中的大事,更注意生活当中的小事。他说:“当干部多吃点、多喝点,看来是小事,实际是特殊风,日子长了,就要褪色、变坏。”他永远不忘这件事:1964年春天当社员的时候,马坊店请他去修机器,修了一天,村里知情不过,给他做了两顿饭。回村后,有的社员就风言风语。“还是会技术好啊,真吃烙饼炒鸡蛋哪!”秦庆昌一听到这些话,就马上改正了。到那去修机器,一不要报酬,二不要吃喝,自己带干粮。哪村机器有了毛病,他主动去修理。当了支部书记以后,他就更注意这一点了。他坚持不吃请,不受礼。秋天打稻子,有些生产队有时给修机器的人做点夜饭吃,买点纸烟抽,秦庆昌在修机器的人当中是最忙的一个,但是他也坚持不吃饭、不抽烟,他说:“我要吃了就没法教育别人了。”而且到处宣传:“谁让做的饭就让谁吃了,让他拿粮食;谁让买的烟就给谁抽了,让他付款。”

  过去,秦庆昌只知自己好好干,党让干啥就干啥,觉得这就是为人民服务。当了支部书记以后,他深深体会到,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,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,不仅要一心为了人民,还必须一切依靠人民。

  秦庆昌反复学习了毛主席“关心群众生活,注意工作方法”那篇文章。秦庆昌想:主席想的多么周到呀!过去自己想的就是稻田和机器,这当然是对的,可是做为一个支部书记,仅仅想到生产,不关心群众的生活,就不够了。于是,他对群众生活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。

  秦庆昌想:多少年来,官庄就是靠一个地主婆接生和一个坏分子治病。经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,群众觉悟了,不让他们看了。这样,只好到外村去请医生,很不方便;有时还把病耽误了。所以他就培养自己的接生员和医生。可是,有的女青年不愿意当接生员,老年人又学不了,怎么办?还是得做思想工作。他想到这,马上就登门到孟宪兰家,一面做本人的工作,一面做她妈的工作,直到说通了为止。接着大队就成立了保健室,有了自己的接生员和医生。群众说:“这回生孩子、有病可不发愁了。”

  在插秧大忙季节,社员黄寿芝、郭玉田说没有粮食吃了,生产队长跟秦庆昌说:“这些人闹粮食问题,就是‘泡’,想不干活!”秦庆昌说:“了解地清清楚楚了没有?”生产队长无言以对了。秦庆昌登门访问了这两户社员,结果确实是把粮食吃亏了。原因是黄寿芝家人多劳力少,口粮水平本来就低;郭玉田是单身,是有名的大肚汉,前一段计划不周。经过研究,及时给他们解决了粮食问题,都积极投入了生产。刚一入冬,秦庆昌又登门访问了黄寿芝、孤儿安世兴姐弟俩,发现他们穿的不够。经过研究,又帮他们解决了棉衣问题。黄寿芝感动地说:“大队这样关心我,我一定好好劳动。”在冬季生产中,他一个班不缺,坚持出勤。

  1965年开春,稻田大干渠上的“倒虹吸”工程,本来分配给了好村,他们村小,力单,没有完成。这是关系到官庄和邻村几千亩稻田能不能开成的大问题。秦庆昌出于对群众的高度信任,和大家商量“咱们替好完成了这项任务怎么样啊?”大家说:“没问题,要拣重担子挑嘛!”第二天,秦庆昌和大队长陈希泉、副大队长张彦芳带领民兵和贫下中农社员投入了战斗,当时天冷水凉,他们毫不畏缩,站在没膝盖深的泥水里昼夜奋战。后来,泥水太稀,用锹兜不上来,大家就用水桶、脸盆、小罐往外淘。就这样提前十天完成了“倒虹吸”工程,保证了稻田及时用水。

  从这件事里,秦庆昌进一步体会到毛主席说的“群众是真正的英雄”这些话是多么正确!从此以后,秦庆昌更加自觉地依靠群众了,有事同群众商量,甘当群众的小学生。

  在改修扬水机井的时候,秦庆昌带领一群人挖吸水井,井筒下边是流沙,一边挖一边塌。有人说:“得赶紧的干,要不,机器房都套塌了。”秦庆昌很着急,怎么办呢?他左思右想,拿不出主意,他说:“请大家想办法吧!”

  “咱把庄南地里的废水泥井筒挖出来,下到吸水井底下就中!”贫农社员张书全说。

  在生产上依靠群众,在技术上也依靠群众。秦庆昌想:随着稻田的扩大,机器慢慢的变多,技术越来越复杂,光靠几个人懂技术不行,必须群众都掌握技术。因此,除了他们随时随地教以外,1965年冬,在他的提议下,大队成立了一个机电训练班。一支农业机械化的骨干技术队伍正在慢慢地形成、壮大!

  还是在当社员的时候,秦庆昌就做了许多好事,不告诉别人,都说他是“活雷锋”。担任支部书记以后,他感到光是自己胸怀大局还不够,必须教育群众都这样才行。

  1964年扩大稻田之后,把邻村韩家林大队的土地泅了不少,影响了产量。1965年春天,秦庆昌说:“咱们不能损人利己。今年,韩家林跟咱们搭边的地,应该建议他们也开成稻田,咱们供给他们水。”这个意见得到了干部、社员的支持。于是,韩家林把稻田开成了。开始,官庄单独给韩家林安排放水时间,象本大队的一个生产队那样对待。到插秧季节,需要水量大了,加上天旱,上游水又少了。这时有些人不同意给韩家林水了。有的说:“庆昌的胳膊肘往外拐,再这样下去,咱们稻子就要减产了。”有的看水员也想把水给韩家林“卡”住。秦庆昌召集大家开了一个会,进一步说明了顾大局、识整体的意义,说明官庄村子大,韩家林村子小,宁可自己损失点,也不能让人家损失,因为1964年咱们已经影响了人家的产量。这么一说, 大家欣然接受了,保证了韩家林的稻田用水,获得了丰收。秋后,韩家林各队送来了两面镜子,上面写着“感谢你们的支援,学习你们的风格”。

  1965年秋天,榆关大队想借官庄的井架子打井,在家值班的大队干部以零件不全为借口,没有借给人家。有的大队干部背后还说:“井架子有,就是不外借,整坏了呢?”也是在这样一个时间段,有的生产队说:“我们准备浇麦子,大队借给东河南大庄的机井上的进水管要回来!”听到这些话,秦庆昌又专门召开大队、生产队干部开了会,会上他说:“各位明白咱们井架子上那四根轮条是哪来的吗?那是我们借的东河南大庄的,以后人家想用,因为咱们借给了他们进水管,就没好意思跟咱们要,人家花钱又买了两根。用八月十五的月饼才能换来正月十五的元宵啊!咱们国家就是个大家庭,一处有困难,多方来支援。咱们官庄办电,有没有各村的支援、国家的支援?得全国一盘棋,放眼全世界呀!光咱们官庄打的粮食还不够一个城市用的,光算本村的小账还行?得全县、全国都好了才行!”

  一番话说得大家心明眼亮。大队长陈希泉说:“思想问题解决了,啥都有办法,羊棚里搭着两根杆子,是井架上的,用两根椽子换下来,这个活计!”支部副书记李会成说:“支援总是相互的,我们应套车把井架子给榆关送去!”大伙说“对!就这么办。”最后,大家商量,东河南大庄借去的进水管也暂时不要了,因为人家也正在用。未解决本村浇麦问题,他们把大队的两台旧机器修理了一下,建立了两个扬水点,克服了困难。

  秦庆昌带领干部群众发扬团结互助的风格,干部群众的行动鼓舞和教育了秦庆昌。这样互相鼓励,共同提高,精神变物质、物质变精神,必定产生慢慢的变大的力量,这力量将推动着秦庆昌,也推动着官庄所有的人。

  河北省抚宁县委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,一九七九年给工分加补贴的县委常委、革委会副主任、官庄大队党支部书记秦庆昌转为国家干部。县委一位负责同志到官庄找秦庆昌征求意见,秦庆昌说:“官庄大队还没有建设好,我决心继续在大队干下去。”听说秦庆昌谢绝转为国家干部,一些比较知己的同志和亲属和朋友都来劝说:“庆昌啊,你真傻,为啥放着‘铁饭碗’不端端‘泥饭碗’?”

  秦庆昌原是唐山铝厂的工人、唐山市劳动模范,每月工资六十多元。一九六三年,党号召支援农业,秦庆昌响应党的号召,回乡务农,和群众一起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。

  秦庆昌从工厂回到官庄,头一年,群众就选他当了生产队长。他带领社员洗碱改田,种植了一百亩水稻,亩产比原来增长一倍。后来,他又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,和社员一道艰苦奋斗。经过几年努力,一千八百亩低洼易涝的盐碱地全部改种了水稻,亩产闯过了千斤关。秦庆昌发挥他在工厂掌握的技术知识,在大队办起了草绳厂、机修厂、砖厂、机械化养猪场等工副业生产,集体经济日益壮大,社员生活水准不断提高。一九七〇年,他被提拔为县委常委、革委会副主任。但他坚持不离队。现在,这个大队公共积累已达九十多万元,社员口粮在五百斤以上,分配水平达一百四十多元,成了全县的富裕村。干部、社员说:“咱们官庄大队能有今天,是‘泥饭碗’书记带领大伙苦战奋斗干出来的。”(王裕录)

  原标题:《网络文明•传承抚宁励志奋斗故事:“党让干啥就干啥”--官庄村原大队党支部书记、原抚宁县革委会副主任秦庆昌的模范事迹》

  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

相关新闻

推荐产品

联系电话:13838078776

qq:

扫一扫微信二维码

乐鱼买球官网_乐鱼玩球app All Copy Right 2005-2010 版权所有 蒸汽洗车机 | 网站地图